在這看似光鮮亮麗、實則充斥著效率有點力不從心的現代企業中,最令人詬病的,莫過於那永無止盡的會議循環。你可能一整天都沒機會好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,不是被困在會議室的密閉空間裡,就是跋涉在前往下一個無法聚焦的會議室的路上。
一場會議的成敗,除了主持人能否精準拿捏議程走向,將討論導向實質結論,更關鍵的,無疑在於那些被召集而來的與會者。畢竟,誰來了,誰沒來,該來的來了,不該來的也來了,都像隱形的牌面,影響著這場會議的走向。
有時,發起會議邀約者,心裡總有那麼一點難以言說的私心,渴望讓自己的主管、甚至主管的主管都能看見自己的努力,藉此彰顯自己在部門的重要性。於是,一張邀約信發出去,便把所有能動員的「大咖」都請了過來。然而,那些平常不在第一線、不了解第一線辛忙的高層們,是否有必要親臨現場,其實,得視情況而定。
如果預期會議討論將窒礙難行,甚至可能有「程咬金」半路殺出,意圖扭轉會議主軸,那麼,你當然得搬出自己的主管,甚至更上層的直屬主管來「壯壯聲勢」。畢竟,人多膽子大,若對方真的百般刁難,至少還有自家大人幫你說話。至於偶爾會拖自己人下水的主管,在此就不多加贅述,畢竟,這類人算少數。
至於那些從來不了解業務執行細節的主管,根本沒必要邀請與會。他們一進會議室,就像「無頭蒼蠅闖進蜂窩」,只會不自覺地將議題無限擴大、把需求無限延伸,結果就是一場沒完沒了的對話,最終只得「打掉重練」,另開一場「會議Part II」,上演「拖棚戲碼」。
所以,別再邀請那些「沒必要與會」的人來耗費彼此寶貴的時間。會議結束後,簡單地將結論「知會」給那些你原本「礙於情面」想邀請的人就好。畢竟,某咖啡廣告的傳神台詞猶言在耳「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!」